
俗稱 小黑蚊 、小金剛的『台灣蛺蠓』是一種吸血昆蟲,在臺灣幾乎全年都能看到牠們的蹤跡,尤其在夏季、雨季,更是小黑蚊的好發期。小黑蚊跟一般蚊子是完全𣎴同的昆蟲,蚊子的幼蟲生活在水面上,而小黑蚊的幼蟲是生活在潮濕的土壤表層,其賴以維生的食物來源也是各有不同。
小黑蚊的叮咬依個人體質不同,而可能有紅腫發癢或過敏反應等不同症狀,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報告並無發現傳染疾病的案例,唯有叮咬造成的奇癢另人難耐。
小黑蚊 防治的難處
小黑蚊幼蟲主食藻類,多孳生於潮濕土壤表層,以藍綠藻與綠藻為食;成蟲則嗜吸人血,因此成蟲多活動於人群密集處,臺灣高溫潮濕的氣候與密集的居住空間,造就了小黑蚊的最佳生存環境。



小黑蚊的生活與『人』有著極大的關係,綜觀小黑蚊生活史就能知道,人群活動、血源不斷的場所,就是小黑蚊源源不決的關鍵。加上人們的生活周遭處處可見適合小黑蚊幼蟲生存的環境:公園、農地、社區植栽造景、邊坡、道路分隔島、行道樹⋯有土壤、有青苔、溫濕度得宜的環境,就是小黑蚊的絕佳住所。在防治工作上更多的難處在於,小黑蚊往往孳生於民宅、私人土地或山林野嶺,因此即便實施防治工作,卻無法全面而徹底的根除孳生源,一段時間過後,小黑蚊還是會回到有人群活動的地方。
小黑蚊 防治如何進行?
雖然無法一次性完全解決小黑蚊的問題,但環境中有小黑蚊嚴重時還是能以化學防治抑制小黑蚊數量。針對具飛行能力的成蟲,使用熱煙霧機實施殘效噴灑,利用熱氣煙霧將藥劑送往植栽、樹林處,使小黑蚊接觸到空氣中的藥劑引發中毒;在裸露土壤表層可能孳生幼蟲,針對土壤處做殘效噴灑,盡可能使藥劑能濕潤土壤表層一公分處,以免藥劑在短時間內就揮發掉而沒有作用到蟲體。
此法能在一段時間內暫時壓制環境中小黑蚊的數量,但像是深山中的民宿、位在郊區農地中的廠房或是有大片草皮的學校,小黑蚊是無法做到完全一隻都沒有的,其中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,最多只能做到定期防治噴藥來壓制小黑蚊數量。

